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,泽雅山区每逢过年时,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,用豆制品招待客人,因此,那时候,手工做豆腐几乎人人都会。

        做豆腐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事,一般都要全家出动。第一天晚上把黄豆放到木桶里用水浸透,第二天一大早起来磨豆,磨豆时,一人推石磨(石磨分上下两块青石,由石匠凿成),一人添豆。推石磨一圈,添一次豆,十几斤的黄豆要整整磨上两个小时,才能磨好。

        磨好的黄豆便成了生的豆浆,把生豆浆倒入木桶中,然后在大铁锅里烧两锅沸腾的水,把沸水舀到存放生豆浆的木桶里,生豆浆经过滚烫的开水一泡,一会儿就烫熟了,接下来把烫熟的豆浆连水装入一个苎布做的袋子中,袋子放在一个木头做的大脚盂里,然后拿手用力在布袋外面拧,挤出布袋里面的水(这水中是含着豆浆的),布袋里面的水挤干后,布袋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(豆腐渣可以吃,一般人家都是加上大白菜烧熟,味道挺不错的)。

        倒出豆腐渣,洗干净布袋备用。把挤出来的水(豆浆)用勺子舀到大锅里烧开,一次大概要烧四大锅,烧开后,装入木桶中,在木桶里加入适量的盐卤 ,用棒子在桶里搅拌,把豆浆跟盐卤拌均匀,再给木桶加上盖子,保温一小时左右,即成了豆腐软(豆腐脑)。

        拿过洗干净备用的布袋,将豆腐脑装入布袋中,将布袋勒紧,用绳子扎住袋口,在袋上放上大锅盖,在锅盖上压上两大桶的水,一、二个小时后,打开布袋,布袋里就是一大块豆腐,接下来,用刀子轻轻地把豆腐割成四四方方的一小粒一小粒,慢慢地用手把一粒粒豆腐托出布袋,豆腐便做好了。

        豆腐做成后,将部分豆腐粒用刀切打成更小的块状,放在陶瓷罐中,再放入适量的食盐,密封后,让其自然发霉,一个月后,掀开陶瓷罐,就成了农家自制的豆腐乳。

        再把部分豆腐块拿到太阳底下晒,过了几天,豆腐块的外皮被太阳晒得硬硬的了,于是把晒后的豆腐放在锅中用慢火煮,在锅中加入适量食盐,红糖,酱油,回香,做成外形黑里透红的豆腐干。

        再可以把豆腐加工成豆腐鲞。制豆腐鲞时,在铁锅里放点食油,烧烫,将豆腐用刀分成一片片薄片,排在锅中烧,看豆腐片靠锅的一边烧成黄色时,用筷子把豆腐片翻过来,烧另外一面,直到豆腐两面变黄为止。加工后的豆腐鲞,撒上少许食盐,可以存放很久时间不会变质,吃起来美味可口。

       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泽雅人招待客人再不是单一的豆制品了,因此,传统的泽雅手工做豆腐工艺也逐渐被人们淡忘,直至近几年泽雅风光的开发,泽雅豆腐作为泽雅农家乐的特色食品推出来,深得城里人的青睐,泽雅做豆腐的人家又多起来了,特别是泽雅风景区的“美食一条街”,到处都能听到卖豆腐的吆喝声,泽雅豆腐名声大噪。